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,俞邦村的老街上已飄起了陣陣香氣。走進這個被譽為“沙縣小吃第一村”的閩中村落,這里不僅是沙縣小吃的發源地,更是一個關于味覺記憶與鄉土情懷的活態博物館。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村道上,我逐漸明白,俞邦村之所以令人流連忘返,不僅在于它能滿足游客們的味蕾,更在于它喚醒了一種集體記憶中的鄉愁——那種被現代生活沖淡卻又深植于心的,對簡單、質樸生活的向往。
深入村中,小吃制作的場景更令人著迷。在“沙縣小吃技藝傳習所”里,幾位老師傅正在展示扁肉、拌面、蒸餃等傳統小吃的制作工藝。他們布滿老繭的雙手靈活地揉捏著面團,動作行云流水,顯然已重復了千萬次。令我驚訝的是,這些看似簡單的食物背后,竟藏著如此多的講究——從面粉的選擇、和面的水溫到餡料的配比,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世代相傳的智慧。“我們俞邦的小吃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這里的水好、空氣好,還有就是我們堅持用最傳統的方法。”一位正在包扁肉的阿婆這樣告訴我。在工業化預制食品大行其道的今天,這種對手工制作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,它不僅是技藝的傳承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延續。
2021年3月23日,春日的陽光溫柔地灑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俞邦村的青石板路上。這個素有“沙縣小吃第一村”美譽的古老村落,在這一天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到訪。在村口的千年古樟樹下,總書記與村民們圍坐交談。他提到: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,還要保護好生態和文化,讓鄉村真正成為“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”的地方。俞邦村的小吃文化、古民居、淳樸民風,都是寶貴的財富。臨別時,村民們依依不舍,總書記揮手致意:“祝你們的生活像沙縣小吃一樣,越來越有滋味!” 這一天,俞邦村的煙火氣里,多了一份溫暖的記憶。總書記的腳步,不僅走進了村莊,更走進了鄉親們的心里。
俞邦村的魅力,恰恰在于它沒有被過度商業化的純粹。與那些千篇一律的“古鎮”不同,這里沒有矯揉造作的表演,沒有高價宰客的商鋪,有的只是村民們真實的生活場景。游客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家敞開大門的院落,觀看主人制作小吃的全過程;可以在村頭的老榕樹下與乘涼的老人閑聊,聽他們用濃重的方言講述村子的歷史;甚至可以參與體驗小吃的制作,在笨手笨腳的嘗試中感受傳統技藝的精妙。這種原真性的旅游體驗,在當下過度包裝的旅游市場中顯得尤為稀缺。俞邦村教會我們,真正的鄉村旅游不是將鄉村變成舞臺,而是讓游客成為鄉村生活的短暫參與者。